close

345673875.jpg

說來慚愧,雖然自認是個喜歡看「恐怖」電影、小說的人。

但我對「恐怖」的了解很皮毛且極不講究。可能是因為自己只是很迷戀「驚嚇」的感覺吧

(聽說會瘦,但我現在還那麼胖,顯然是看得不夠),

而且以前讀過的作品讓我刻板的只能接受「有憑有據」、「有因有果」的恐怖故事。

所以第一次看《咒怨》非常不爽,不喜歡伽椰子那種「管你是圓是扁,是善是惡,反正踏進我家就去死。」的人設。

因為當時我太相信不幸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,但就像疫情壟罩的現在,病毒是公平的啊。

 

拿到《無以名狀 恐懼及貓的消失》之前,我一直以為自己即將要讀的是一本章魚怪物(?)為主角的故事,

在這之前我並沒有特別去理解何謂「克蘇魯神話」,因為我已經不小心先入為主的認為,就是隻章魚以及他的觸手纏纏繞繞

的故事這樣吧?

好險書中有穿插4則導讀,簡單解釋了「克蘇魯神話」的由來、概念,對我這樣的門外漢讀者來說,幫助很大。若沒有那個

導讀,我應該每讀完一則故事就會忍不住想「所以我說那個章魚呢?」(X


話說,我個人很喜歡第一則導讀〈肉體變異與無法描述〉,內中提到人類在基因的記憶裡就已清楚認知人類的軀體模樣,

也因此我們無法接受異常的變化,比方多眼、尖牙、觸手等。我記得好像有人曾說,密集恐懼症是類似的概念,單一形體

大量密集排列,會讓大腦以為看到「很多的眼睛」,感到無所適從且恐懼。

除此之外,之前曾看過一個短片,有個男子在海邊戲水時,受了點傷,回家後發現傷口被藤壺這樣的生物給寄生了。他的

女友是個吃貨,驚覺在人體寄生的藤壺非常美味,於是他就把男友當成培養皿養起了藤壺,直到男友被藤壺吸收殆盡,就在

找尋下一個目標繼續培養。那則短片讓人反感的不是女友將男友當作藤壺養分這個情節,亦不是她無視男友的哀號,將藤壺

血淋淋剝下做成美食吃下後滿足的神情。而是「柔軟的人體密集長出藤壺這種硬殼生物」的衝突設定......

從這則導讀初步理解〈克蘇魯概念〉之餘,我整個不由自主地,把過去一些看過稍感不適,進而不願多花幾秒思考的故事全

在腦子裡「精彩」回顧了一下,身上的雞皮疙瘩頓時硬得像那些美味的藤壺一樣(X

以下從〈肉體變異與無法描述〉所延伸的兩則我很喜歡的故事做簡單分享。



〈洗手〉在防疫期間讀來備感親切。

勤洗手看似微不足道,但故事將這動作所抵禦的危機,形象化、巨大化,強化了這個習慣的意義與重要,讓人對身邊這類

容易在日常安逸中漸漸被低估的恐怖因子,不得不多重視幾分。肉眼看不到的威脅一直都在身邊蠢蠢欲動,伺機而行,只

要稍微鬆懈就被吞噬,很警世也很真實。雖說台灣的民情有點詭異,大家相信自己會是樂透的得主,但就是不相信不戴

口罩、不洗手的自己可能染疫(X



同樣讓人讀來感到熟悉的另一則故事是〈摩天輪〉,讀的過程還會忍不住對那段真實發生過的荒唐事咯咯笑。但細想當時

的狀況,基本上是笑不出來的。盲目的偶像崇拜、洗腦的膚淺口號,本以為一般正常人是能分辨是非真假的,但廣大的支

持者竟出乎意料地多。這現象遠比選錯首長之後所衍生的種種結果更讓人害怕。而更讓人感到恐懼的應該是,即便後來

偶像下台了,他的信徒至今仍未離開......


若有人像我一樣,喜歡恐怖故事,但對「克蘇魯神話」並不了解的人,可以從這本書入門。

作者很厲害,他把台灣在地的素材與克蘇魯神話作結合,讓人從熟悉的場景認識「洛氏恐怖」,讀起來沒什麼違和感,反而

有種「渴望恐怖故事,何必捨近求遠,明明俯拾即是啊。」的感覺。

《咒怨》算是逼我接受「不為什麼,主角就是想這樣」的任性型恐怖啟蒙。

而這本《無以名狀 恐懼及貓的消失》則是讓我接觸更多相關作品、大開眼界的引路人吧。克蘇魯神話及其故事觀給我的感覺

是,不講究那些庸俗、流於形式流水帳型的恐怖公式,只似有若無地提供讓人無法推敲的線索,緊揪著「對未知無法掌控」

這點讓讀者不安、恐懼。要讀者享受恐懼,但別多事地去解釋它、合理它,日後不經意想起什麼時,未解的困惑依然能令人

惴惴不安。這大概就是「克蘇魯神話」的神奇魅力吧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克蘇魯 讀後心得 恐怖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